在如今,电脑可以轻而易举加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乐器轨,以至于很多人喜欢将大量的音乐元素添加到音乐中,渴望听众能够在几分钟内了解到他们的所有想法以及技巧。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让作品越来越糟糕,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音乐欣赏角度来说,这都是很不理智的做法。

01

考虑普通听众

人耳天生有“过滤和筛选”能力。在听一首作品时,耳朵会主动寻找那些最明显、最能吸引它注意的东西。

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,他们的听觉只能同时集中在一条或至多两条旋律线上。如果同时出现过多的声音,耳朵会依照经验去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声音并且忽略掉其他的声音;创作者不同,音乐是自己写的,编曲是自己写的,音轨是自己录的,甚至混音都是自己完成的,太熟悉了,以至于聆听时不会遗漏任何细节。但我们需要考虑,大多数的听众能否如此专注?

02

考虑乐器打架问题

其次,同一时间出现过多的素材,对于混音来讲也不好处理。混音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声音占据它们合适的位置,不要互相冲突,从而营造清晰和舒服的声场。可是听觉范围毕竟有限,当出现太多的素材,究竟如何取舍呢?是全都堆在一起?如果没有过硬的混音技术,那结果就是什么都听不清,浑浊一片。

所以,不断往作品里填充乐器并不一定能带来饱满感。当有了整体后,我们需要审视歌曲表达的意图。多做减法,删掉一些无足轻重的乐器,将重叠一起的旋律交错开。总而言之,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最满意的效果,让剩下的音轨更好的融合在一起。

03

删除一些“垃圾”音色

此外,也要保证电脑硬盘里的音色足够“整洁干净”。如果硬盘里塞满了从来没用过也用不到的音源,这会让你在找音源时手忙脚乱,心烦意燥。那这胡乱挑选出来的音色对编曲而言可能就是累赘。

04

总结

编曲将乐器组合成多部分,确定每一件乐器在每一个部分如何演奏,并保证它们互相之间配合的天衣无缝。我们应该检查自己的编曲是否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太多的乐器,导致乐器之间在旋律和节奏上互相冲突。这会让听众难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编曲元素上。

所以,在开始混音之前,最好反复检查和修改你的编曲。在编曲上花的时间再多都是值得的,它不同于作曲只是对音乐性的提升,也不同于录音和混音是对技术性上的提升,编曲的成功会给这两方面都带来显著的益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