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最能影响听众对歌曲第一感的元素,旋律的创作至关重要,其与歌词、和声、节奏等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笔者整理了一些旋律写作所涉及到的要点与思路,如下图所示。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如何让旋律更贴合歌曲的情绪,因此对于图中的技巧不做系统的分析,以后会写专门的文章予以解释。

01利用旋律产生乐段层次对比
情绪的起伏,在旋律上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线条的音区与动态。
从音区上看,情绪低落、舒缓的部分音区较低,常见于主歌;情绪激进、紧张的部分音区较高,常见于副歌。

动态则反映了线条的运动方向与幅度,如从主歌进入副歌,情绪逐渐高亢时,线条常常向上走,音与音之间从级进逐渐引入跳进,让运动更加夸张。

因此,想要在主歌、副歌的段落间做出层次,可以从音区、运动方向、级进/跳进等层面入手。此外,情绪的起伏还与速度、音符的时值有关,情绪激进时音符往往比较密集,反之则较分散。

以《天外来物》这首歌为例,歌曲为B调。

从音区上看,主歌音区范围为小字组f#到小字一组d#1,跨度为大六度;副歌音区则为小字组g#到小字一组b1,跨度为小十度,即副歌的音区比起主歌有显著的拔高,且旋幅明显变大。

从动态上看,主歌线条运动以级进和小跳为主,整体比较平缓;副歌则以b到a#1(即简谱中的1到7)的大七度跳进拔高音区,且由于旋幅增大,动态更加夸张(如红色箭头所示)。此外,副歌短时值音符增多,音符比主歌部分更加密集,这些因素都使得副歌的旋律比主歌情绪更激进,从而增强了段落间的层次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拔高音区以推进情绪这一点,一个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抬高八度。如万能青年旅店的《杀死那个石家庄人》、宋东野的《郭源潮》、厨子与戏子的《短歌不太行》、邓紫棋的《泡沫》等,第二段都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抬高了八度。

类似地,通过转调/换调也可以拔高音区,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和声时也提过。如刘欢的《凤凰于飞》,起始旋律为e小调,但在桥段部分经过了一连串的转调,最终在高潮位置以a小调复现了同样的旋律。由此可见,采用这样的方式拔高音区,效果往往事半功倍。

02利用旋律产生乐句层次对比

除了在段落间需要做出层次以外,乐段内部、乐句与乐句之间有时也要做出层次。
我们在分析和声进行时,曾对比过一个乐段里四个句子的情绪差异,并说明了通常哪一句情绪到达最高点的这类问题。乐句间的联系和差异在旋律写作中也有体现,且方法更多,这主要与“扩展动机形成乐段”有关,主要包括重复、引申、模进、倒置、顶真等方式。

一、重复

01 完全重复同样的旋律乐句反复出现。完全重复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个旋律动机,这种旋律动机往往简单、动听,对其进行重复往往会产生洗脑、上头的效果,如周杰伦的歌曲中就大量使用了重复的动机。

在重复动机的过程中,编配的和声往往会发生变化,如上面的两个例子都采用了1645进行,在每个和弦上都重复了一遍动机。这一方面可能会使得旋律音以和弦延伸音的方式出现(如红色虚线框所示),从而丰富听感,另一方面变化的和声也使得乐句与乐句之间具有层次,而不会因为动机的重复显得呆板。

02 变化重复以同样的旋律动机为原型,并加以改动,此时情绪的变化同时依赖于旋律与和声。其中,重复是为了强调动机,而变化是为了丰富旋律、推进情绪。由于很多歌曲追求好听、上头的动机,因此采用变化重复来强调动机并推进情绪的做法非常常见。下面给出一些示例,注意体会乐句间的共同点和情绪差异。

二、引申与变化重复相仿,乐句间基于同一段动机,向外做不同的发展。比起变化重复,引申所产生的乐句差异更大一些。如下例为《相思》的主歌,第一句和第二句即采用了引申手法,均是在62213基础上拓展;而第一句和第三句则旋律相近,属于变化重复,但注意这两句采用的和声进行并不一样,使得这两句听感略有不同,值得细细品味。

再如下例《七里香》副歌部分,前三句都以“5171 11765”的动机起底,引申出不同的乐句,贴合和声的情绪变化。从歌词上看,第三句是情绪的高潮,旋律也达到了最高音;从和声上看,第三句引入了E7-Am的临时属到主,在分析和弦进行时我们曾说过,这类进行可以赋予歌曲强大的推动力。因此,歌词、和声与旋律共同塑造了乐句的层次,将第三句的情绪推向顶峰。

由此可见,当旋律写作采用引申的方法扩展动机时,设计不同的和弦进行对于丰富听感、凸显层次、推进情绪,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三、模进与重复相类似,是将某一句旋律上下平移,产生新的乐句。根据每个音平移的度数是否一致,又可细分为完全模进与变化模进

01 完全模进平移时,不改变乐句组成音的位置关系,音的平移度数一致。


02 变化模进平移时,每个音平移的度数略有差异,但乐句的起伏基本一致。


与“重复”中的“变化重复”相类似,实际运用过程中,模进往往也会在“移位”的基础上做改动和延伸,达到推进情绪的目的:

有时模进的乐句还会基于同一个或者几个音发展而来,这样的音叫做支点音,如下例红色虚线框所示,模进的乐句都以之为起点,所拉开的幅度逐渐变化:

以支点音向外模进,即为音程模进,根据模进乐句与支点音间拉开的幅度变化,还可细分为压缩模进和扩张模进。

01 压缩模进模进乐句(红色虚线框)与支点音(红色实线框)间的音程逐渐减小。


02 扩张模进

模进乐句(紫色虚线框)与支点音(紫色实线框)间的音程逐渐增大。


有趣的是,上面给出的四个例子中,前三个例子的和声进行都是4536,这一方面说明4536和声常用于模进乐句,另一方面也说明和声的选用并不会限制模进的方向——同样的和声进行下,旋律的模进可以被压缩(如《永不失联的爱》),也可以被扩张(如《失落沙洲》),这主要取决于歌曲所需要表达的情绪。

模进的思想还可体现在单个乐句内,从而产生情绪的递进,或情绪趋于稳定:


四、倒置一种改变旋律线条方向的做法,通常是为了达到行进的平衡。如向某一个方向连续模进后,往往会反向进行,拉回音区:

除了模进以外,其他运动的线条也常采用这样的反向倒置模式:


当然,绝对意义上对称的倒置在流行歌曲中比较少见,这种设计更多地存在于乐句的局部,利用倒置造成的反向运动,产生某种情绪上的对比与呼应。

如下例,交错使用17、34两个方向相反的小二度形成倒影,这种对称关系与相应歌词里的“爱”与“不爱”、“说”与“没说”是相呼应的,结合小二度的紧张特性,产生了如同球摆一般上下来回浮动、纠结的听感。这是一种藉由旋律表达歌词的情绪的方式,后面我们介绍绘词法的时候还会再提及。

下例则将重复与倒置相结合,基于相同的动机延展出了相反的运行方向,使得四个小节的情绪呈现回落→上扬→回落→上扬的变化过程。

类似地,模进也可与倒置相结合,如下例,由此产生了先上扬后回落的情绪:

五、顶真乐句承接处采用同一个音,以鱼咬尾的形式连接/发展动机

这种手法经常与模进结合使用,从而产生“阶梯式”的线条效果:

即便不是在模进的前提下,也可考虑采用顶真手法对动机进行仿写和扩展:

以上,我们着重分析了旋律写作中对于动机发展的常见手法,包括重复、模进、引申、倒置和顶真等,这些手法可以形成乐句间的对比,从而凸显乐句发展的层次、达到推进情绪的目的。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综合的例子,体会各手法的作用:

下一期会着重分析旋律如何与作词、和声相互融合,并着重介绍绘词法的概念与使用,敬请期待。

◆ ◆ ◆  ◆ ◆

如果你对音乐制作感兴趣,想做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歌曲,欢迎微信扫码了解音律屋编曲混音课。课程配备老师每日答疑以及作品指导服务,学习中的音乐问题都会指导哦。